 |
产品分类:
关键字:
|
 |
浙江凯沃汽配有限公司
全球供应部电话:4000006228
电 话: 86+0574-86174058/27665879/27838870
传 真: 86+0574-86174058
地 址:浙江省宁波市科技园区
邮 编: 315040
网 址: http://www.nbkfjx.com / www.kavounbelt.com
www.kavounautoparts.com
E-mail:kavounbelt@163.com
|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
|
|
|
|
|
牛根生成长之“三十六借”(一) |
发布日期:2008-08-18 15:18 |
牛根生成长之“三十六借”(一) 2008年4月8日,蒙牛曾宣布其2007年销售额为213.18亿元,伊利股份销售额为193.6亿元,如果单以销售额计算,蒙牛第一次取代伊利成为了乳业老大。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为第1位,创造了在诞生之初2000余天里平均两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营销奇迹!“蒙牛速度”,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 很多人都会想,到底是什么使蒙牛发展如此之神速?在蒙牛如此速度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发展秘密?蒙牛的创始人难道是神吗?在这里荀子给了我们答案,他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原来“蒙牛速度”离不开牛根生的“善假于物也”!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是理念、标语、管理和时事,甚至是父母,凡是能够借而为之所用的一切东西,牛根生都顺理成章地实行了“拿来主义”,于是,天衣无缝地成就了这篇《牛根生成长之“三十六借”》。 第一借、鸠“借”鹊巢,小牛借父母 牛根生至今都不知生父生母是谁,更不知自己究竟姓什么。只知1958年,自己出生不到一个月,就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由于未生孩子,养父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给他取名“根生”。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的生命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牛根生曾说自己有“三个爹四个妈”:生父生母、岳父岳母、养父养母,养母去世后,养父又续继母。他一生下来就这样借了东家,借西家,却依然受冻挨饿。没有家,童年时的牛根生心里便少了一份自私,他以每一个宽容接纳自己的人心为家;没有兄妹,牛根生便以儿时的所有玩伴为兄弟姐妹。 第二借、借古驭今,借毛泽东战略进军商战 牛根生19岁开始养牛,5年后曾在伊利任职15年,由一个洗牛奶瓶的涮洗工做到了副总裁。当记者问牛根生谁对他人生观的影响最大?他回答说,论私,自然是养父养母影响最大,论公,他觉得自然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他影响最大,“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哪有今天的牛根生和蒙牛?” 1994年他借刀杀人,策划发动了针对武汉市场的“昭君归故里,伊利送深情”大型营销活动,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策划了“进军东北”,“解放石家庄”,“攻打太原”等活动。很快,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成为中国冰淇淋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他所统辖的领域,占到企业总销售额的80%! 第三借、借天时,借市场的不成熟和不规范重操旧业 1998年,在伊利工作15年之久的牛根生一夜之间由副总裁被判成了无业游民,当时他有着充足的理由重操旧业:第一,中国乳品市场方兴未艾,全国人均牛奶需求量正在上升;第二,内蒙古大草原充足的奶源,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第三,自己从事乳业多年,有着相当丰富的生产营销经验;第四,在中国乳品市场已算得一位重量级人物的牛根生,多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人脉资源,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从目前的法律规范来看,牛根生其实是巧借了市场的不成熟和不规范,否则,是不容许其重操旧业的,至少是三年之内不得从事与伊利有竞争的行业。 第四借、借地利,借内蒙做大行业蛋糕 牛根生认为,竞争可以双赢,一山可以容多虎。既然“奔驰”和“宝马”可以在德国并驾齐驱,风靡世界,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可以共同引领全球饮料市场,那么伊利和蒙牛为什么不可以共生共荣,共同做大?其次,同一地区的企业,还共同拥有一个大品牌——地域品牌。山西出了一种假酒,败了全部山西酒的市场;比利时发生“二恶英”事件,败了整个欧洲奶粉的市场。这说明相互竞争的企业其实是相互依附的,单个企业的生存环境其实是众多同行共同维护形成的。 因此蒙牛得出“草原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论,进而提出“为内蒙古喝彩”的口号,努力寻求与竞争对手和睦相处之道,实施“共生共赢战略”;同时,呼和浩特人均牛奶拥有量全国第一,蒙牛据此大胆提出将呼和浩特建设成“中国乳都”的倡议,启动了树立地域品牌,同时以地域品牌推动企业品牌的大营销战略。 第五借、借人和,借钱财收买人心 牛根生在童年时期就形成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观念。妈妈给他一两毛钱,他分给伙伴们花,结果大家都乐意听他指挥,一起去教训欺负过他的“混小子”。这时候,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人聚”的力量。从此他就这样,自己吃亏,号令群小,领导才能逐步显现。 牛根生在伊利集团时就进行了“人情投资”。因为业绩突出,伊利公司给他一笔钱,让他买一部好车,他却买了五辆面包车,直接部下一人一部;他曾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大伙,其他的小额分配则难计其数。1999年3月,牛根生辞去在伊利的公职和董事职务,正式入主蒙牛,当时蒙牛的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三无公司居然吸引了原伊利公司的三四百人挂冠而来,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那些忠诚的老部下,或卖了自己的股份,或借款或把自己养老的钱倾囊而出,有的甚至把连“买棺材的钱”都拿了出来,筹得1000多万的“同心钱”。蒙牛就是在这一千万的和三无的基础上,从呼和浩特公园南路附近的一间民宅中走出了一个令世界叹服的企业,创造出了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蒙牛!(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
|
|
|